查看原文
其他

农村娃用23年成为艺术家,作品被荷兰王后收藏,又回“村”设计出国际化IP | 造就Talk·殷九龙

造就 造就 2020-08-13
来自专辑
造就一个“文艺”的你

  

殷九龙
设计师创作人
ARTLAVIE创始人
 
大家好,我是殷九龙,是一名来自成都的设计师。

很多人说我的人生就是“逆流行”的一个样本,1996年开始,从业23年来,我从一个来自落后农村的小娃,成长为荷兰王后也会收藏我作品的艺术家,最后又回到了“村”。今天我就要和大家分享这其中的一些故事。
 
殷九龙在造就演讲

我出生在一个很偏远的山区,家里有四个哥哥和四个姐姐,所以大家都叫我老九。有一个特别爱美的姐姐,时常会捣鼓一些我们都没见过的时兴玩意。

一次姐姐在屋里洗头,被二婶喊了出来,我也记不得是什么事,只能忆起二婶当时嚷了一句:你看这姑娘,顶着个豆腐渣就跑出来了。二婶和我都没有见过这阵仗,那些酷似豆腐渣的泡沫,是上海的海鸥牌洗发膏,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洗发膏,也是第一次知道“上海”这样大城市的存在。
 
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:10岁左右才在镇上第一次看到了电灯泡、看到电视,看到了港剧,看到了刘德华。我发现我想要离开那里,我想要像电视里的演员一样。

十八九岁那年,我在一张废弃的报纸上瞥见一则招募演员培训的广告,妈妈偷偷塞给我几百块钱,我买了一身新衣服就跑去学表演了。虽然故事的最后,我并没有考上中戏和北影,但我离开了那个偏远的山村。
 
殷九龙在造就演讲

我重新报考大学成为了一名设计师,虽然很多当时同期学表演的同学,都已经成为了一线明星,成为了我少年时仰慕的“刘德华”们,但我对人生的理解是,人生就像一件漂亮的衣服,无论你多么忠爱它,你都不知道它会在哪一天划破。

这也逐渐形成了我个人的设计风格,我希望我的作品都能够回应当下,回应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,在时代的语境下发声。
 
殷九龙创作第一个陶瓷作品“1/1000”
 
这是我在创作第一个陶瓷作品“1/1000”时的场景。

什么是“1/1000”?大家都知道,景德镇的陶瓷有着1000年的历史,而如今,我作为一个非常小的参与者加入进来,这就是“1/1000”的创作初衷。

景德镇的瓷器

2009年我到景德镇考察,发现绝大多数的瓷器厂,仍旧做着千百年来沿袭至今的传统器型。

瓷器仿佛仍是一种特权的文化输出,当年只有皇室才能把玩的景德镇瓷器,如今虽然依旧光彩夺人,但面对当下时代的消费者,除了购买一件做工精美的青花大碗送人,或是在拍卖行拍下一个清乾隆釉里红梅瓶,这些老物件的确非常漂亮大气,但是并没有回应当下的审美。

这些瓷器无关于我们的生活。
 
改良传统梅瓶器型
 
传统的景德镇瓷器风格大多是山水花鸟人物或是卷草纹,且以庞大的器型为主。但我想把我的视觉经验和对当下生活的理解传递到瓷器的设计中去。

这组作品是通过传统梅瓶改良的,在保留青花瓷工艺的基础上,修改了器型和大小,同时加入了菱形、波点、条纹、渐变的元素。当波点、条纹、菱形、渐变成为瓷器的整体设计语言、当巨大的花瓶通过切割变成高矮水杯,你是不是就能切实地感受到,1000年景德镇瓷器所传承下的工艺和文化,就握在你的手中。
 
殷九龙作品
 
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质,就像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家具,这两个朝代虽然很接近,但具备一些基本的常识后你就可以轻易分辨出,哪个是清代家具,哪个是明代家具。

这就是时代语境的表达,也是我们要在当下时代进行创新的原因。如果我们只是复制和延用,那无疑就是在啃老。
 
从历史和当代的问题出发,我也在思考和回应东西方的审美。
 
我创作了这样一件作品,将西方的咖啡杯饮水的方式和东方的盖碗茶文化结合,通过包豪斯的设计理念,把这种传统的器物以当代的形式呈现。

当我们在讨论东西方观念的时候,已经不再是一个对立的方向,而是一种融合的可能性,这也是我们在回应今天的审美和生活方式。
 
殷九龙陶瓷作品《流》
 
殷九龙陶瓷作品《无相》
 
例如我创作的“流”系列瓷器,就是在回应海上丝绸之路,它被荷兰王后马克西玛收藏;而“无相”系列则是在回应东西方的宗教,尼采认为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,用东方文化来表现,就是“佛已远去”。

我看到,我们今天现场来了很多漂亮的妹妹,我留意到你们穿着时髦的风衣,拎着名牌的挎包,通常意义上,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奢侈。
 
但这或许不再是我们认为的奢侈标准,可以看到,我在做这个平面设计时,用到了很多我小时候最常见的元素:鸢尾花、蜀葵、瓢虫、锦鲤,甚至是蜻蜓——我小时候就会时常幻想自己可以乘在蜻蜓上遨游。这是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环境中的奢侈之物。
 
殷九龙眼中的“奢侈”
 
而当我再次回到“村”中,我愈加肯定了我的想法。
 
香巴拉乡城
 
19年我来到了香巴拉乡城。“乡城”,因地形得名,在藏语中其含义是“手中之佛珠”,因县境内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,像一根丝线把坐落在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,犹如串串佛珠,故而得名。
 
乡城景观

白色的藏房、七彩的乡城疯装、古朴的桑坡岭寺,就是这么一片厚重且神秘的康巴藏地,当地政府却邀请我来做一个关于“猫”的IP。
 
“猫在乡城”就是我这个项目的名字。于我而言这是一次设计介入乡村,设计回应生活的尝试。
 
猫是乡城人民的守护神
 
关于为乡城设计“猫”的IP这件事,起初我也有些费解,我们一提起藏区,眼前浮现的动物只会是雄鹰、苍狼、牦牛、绵羊,却从未想到过猫。
 
而当我来到这个具有2500年人类居住历史的藏区,才了解到它与猫的美丽传说:当年乡城大闹鼠患,有一个高僧大德不远万里去往印度请来了猫神,猫神提出了三个条件——其一,人类要用牛奶来供奉他;其二,他要睡在你们家中最温暖的地方;其三,所有人都要把他当作家庭的一员。

所以“猫”就成为乡城每家每户最为神圣和崇敬的对象,也是他们的保护神。

“猫”在我心目中,除了是一种优雅神秘、若即若离的生物外,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,它是一个“独立、清高、自由”的动词。这是我所设计的“香巴拉猫”的形象。
 
香巴拉猫
 
它可能没有Hello Kitty那么萌,没有熊本熊那么可爱,但在研究设计整个IP系列的时候,我想告诉大家,我要做一个去城市化的东西,需要有一定的在地属性,同时又在未来的整个推广中具有国际精神。
 
新奇又和谐的配色
 
驻留在乡城后,我开始观察和感受他们的生活场景,在梳理这些文化中的建筑和符号后,颠覆了我对“村”的理解。

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用色大胆的设计师,但当走进那些略显质朴的房屋,你就会发现那些极为新奇却又和谐的配色方式,这是当地人鲜活、极具生命力的生活表征。
 
从壁画到丝巾
 
我们将这样一个小壁画提取出来,我不希望因为它的遥远,而让人产生陌生感,我把它做到了丝巾上,抱枕上,做到了购物袋上。

我希望是这样一个逻辑,当你离开藏区、抛开情怀,你仍旧认为它是一件好的产品,这样才符合产品化的逻辑,这样才是一个能从民族性走向国际化的IP符号。
 
香巴拉猫的故事永续
 
未来,我希望香巴拉猫的故事能够永续,我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用设计回应生活、并最终在逆流中找到自我的人,谢谢。

文字 | 丁一洲;视频 | Don
版面 | 田晓娜


互动话题:你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?


每周评论区,被zan最多的评论者,将获得造就送出的书籍一本。



推荐阅读



读得不过瘾?点击菜单,海量深度内容等你来啃。


欢迎投稿,分享你所在领域的任何事,投稿邮箱:writer@zaojiu.com


欢迎转发分享,对话框输入“转载”了解授权详情。


欢迎勾搭小编,加zaojiu16找小编混各种有群有料的社群。




 点击阅读原文,观看完整视频

点个“在看”呗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